4月人民币贷款增加7929亿元 M2同比增16.1%

上一篇     下一篇
更新时间:2013-05-13    来源:证券时报网综合   浏览次数: 605

    一、月末广义货币增长16.1%,狭义货币增长11.9%

    4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03.26万亿元,同比增长16.1%,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4个和3.3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30.76万亿元,同比增长11.9%,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1个和8.8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5.56万亿元,同比增长10.8%。当月净投放现金147亿元。

    二、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7929亿元,外币贷款增加136亿美元

    4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71.33万亿元,同比增长16.1%。人民币贷款余额66.55万亿元,同比增长14.9%,与上月末持平,比上年同期低0.5个百分点。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7929亿元,同比多增1111亿元。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371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406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311亿元;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4203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536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750亿元,票据融资增加1687亿元。1-4月人民币贷款增加3.55万亿元,同比多增4056亿元。4月末外币贷款余额7679亿美元,同比增长36.9%,当月外币贷款增加136亿美元。

    三、当月人民币存款减少1001亿元,外币存款增加16亿美元

    4月末,本外币存款余额100.59万亿元,同比增长16.3%。人民币存款余额97.83万亿元,同比增长16.2%,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6个和4.8个百分点。当月人民币存款减少1001亿元,同比少减3655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减少9341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3107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5224亿元。1-4月人民币存款增加6.01万亿元,同比多增2.71万亿元。4月末外币存款余额4431亿美元,同比增长21.6%,当月外币存款增加16亿美元。

    四、当月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2.50%,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2.55%

    4月份, 银行间人民币市场以拆借、现券和债券回购方式合计成交25.83万亿元,日均成交1.23万亿元,日均成交同比增长11.3%。

    4月份,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2.50%,比上月高0.0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0.75个百分点;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为2.55%,比上月高0.09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0.74个百分点。

    五、当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发生3270亿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发生229亿元

    2013年4月,以人民币进行结算的跨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对外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分别发生2232亿元、1038亿元、27亿元、202亿元。

    注1:当期数据为初步数。

    注2:2011年10月起,货币供应量已包括住房公积金中心存款和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央行网站)

    央行:引导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平稳适度增长

    2013 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开局平稳,经济保持平稳增长。消费需求总体稳定,投资增长较快,进出口增速回升;农业生产形势较好,工业企业利润恢复性增长。价格形势基本稳定,城镇新增就业稳定在合理区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9 万亿元,同比增长7.7%;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4%。

    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根据外汇流入增加较多、货币信贷扩张压力加大的形势变化,前瞻性地进行预调微调。双向灵活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进一步完善流动性管理机制,创设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和常备借贷便利。继续发挥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工具的逆周期调节作用,引导贷款平稳适度增长。在全国范围内拓宽支农再贷款适用范围,充分发挥其引导农村金融机构扩大“三农”信贷投放的功能。积极开展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推动信贷结构优化。自2013 年4 月10 日推出人民币对澳大利亚元直接交易。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继续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增长较快。2013 年3 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 同比增长15.7%。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4.9%,比年初增加2.8 万亿元,同比多增2949 亿元。第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为6.16 万亿元,同比多2.27 万亿元,融资结构更趋多元。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小幅走低,3 月份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65%,比年初下降0.19 个百分点。3 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2689 元,比上年末升值0.26%,据国际清算银行计算,第一季度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3.52%,人民币汇率预期总体平稳。

    展望未来,支持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基本面并未发生根本变化,在宏观政策和经济结构调整改革措施的助推下,仍将保持平稳发展的基本态势。但也要看到,中国经济发展还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环境。经济平稳运行的基础还不稳固,内生增长动力仍待增强。部分企业负债和杠杆水平有所上升,一些地方平台融资渠道更加复杂,同时主要经济体宽松货币政策的负面溢出效应加大,助推了国内信用的顺周期扩张。当前物价对需求扩张仍比较敏感,在物价总水平回落的同时,要前瞻性引导、稳定好通胀预期。

    中国人民银行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贯彻稳中求进的要求,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政策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统筹考虑稳增长、控通胀、防风险,把握好货币政策调控的重点、力度和节奏。综合运用数量、价格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引导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平稳适度增长,维持货币环境的稳定,优化信贷资源配置,着力改进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增强市场机制的作用,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央行网站)

    央行调控新动向:重提“把好流动性总闸门”

    一季度创设新工具SLF(常设借贷便利),配合此前已使用的SLO

    “把好流动性总闸门”,这是央行在《2013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部署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时所提及的。这也是2011年上半年之后央行 首次采用这一说法。在流动性管理的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下一阶段央行会继续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存准率、再贷款、再贴现及其他创新流动性管理工具组合,保持银 行体系流动性合理适度。

    报告指出,下一阶段,综合运用数量、价格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把好流动性总闸门,引导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平稳适度增长。

    而上一期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对于流动性管理所采用的说法尚是“保持合理的市场流动性”。分析人士指出,此次提出把好流动性总闸门,是因为客观上央行流动性管理的压力加大。

    一方面,一季度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增长较快。2013 年3 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103.6 万亿元,同比增长15.7%,增速有所加快。其主要是因为外汇占款增加较多,贷款同比多增,金融机构购买债券、同业运用等渠道创造的货币较多。

    另一方面,主要发达经济体超宽松货币政策加码,日本推出前所未有的宽松货币政策,部分央行继续降息,全球资本流动仍将呈现规模巨大、方向多变的特征,溢出效应增大,外部资金流入增多助推了国内信用的顺周期扩张,增加了金融宏观调控的难度。

    在此背景下,央行将如何把好流动性这个总闸门?报告中也给出了答案:继续根据国际收支和流动性供需形势,合理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及其他创新流动性管理工具组合,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适度,引导市场利率平稳运行。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增强流动性管理的灵活性和主动性,央行于一季度创设了常设借贷便利(SLF),配合此前已公布的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 在银 行体系流动性出现临时性波动时相机运用。这两个工具既可以有效调节市场短期资金供给,熨平突发性、临时性因素导致的市场资金供求大幅波动,促进金融市场平 稳运行,也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和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据介绍,SLF的主要功能是满足金融机构期限较长的大额流动性需求,最长期限为3个月,目前以1-3 个月期操作为主;利率水平根据货币调控需要、发放方式等综合确定;使用对象主要为政策性银行和全国性商业银行。

    报告同时判断,物价形势基本稳定,但对下一阶段的物价形势还不可盲目乐观,要注意预先防范通胀风险,前瞻性引导、稳定好通胀预期。服务业、农产品价格有趋势性上涨压力,资源性产品和一些管制型价格也在逐步理顺,都增加了物价上行的潜在压力。前期房价出现一轮上涨,也可能传导并加大其他关联领域的成本压力。(上海证券报)

    4月四大行信贷回落 加强不良贷款双控管理

    二季度,中国实体经济相对疲软,但全社会融资相对活跃,即实体和金融冰火两重天的现象或有所改观。4月份已经趋于回落的信贷数字以及中国外汇管理当局正在修筑的热钱隔离坝,或许只是个开始。

    5月6日,来自国有银行的权威消息显示,工建中农4月新增人民币贷款2450亿元,尽管最后9天四大行猛投1140亿,但4月份新增贷款投放力度已整体低于此前1月、3月3700亿和3300亿的水准。

    贷款投放的回落与季初银行体系存款大规模流失不无关系。4月第一周,高达1.7万亿人民币的存款从四大行体系流失,尽管从第二周开始银行加大了揽存力度,但到月末,四大行新增存款仍较上月末负增长1340亿元。

    随着新型城镇化浪潮的推进以及房地产市场趋热,中国银行体系中长期信贷需求一度相当旺盛,不过,随着新一轮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全面落地,房地产走向有待观察。

    另一方面,实体经济的复苏还没有出现拐点,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仍然过多倚重投资拉动,而实体经济的困难仍在加剧。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使商业银行频频拉响资产质量警报。

    从上市银行1季报看,不良贷款余额仍然在上升。接近监管部门的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截至3月末,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进一步攀升至5243亿元,同比增长20.7%,比年初增加339亿元,已连续六个季度反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0.99%,比年初上升0.02个百分点。

    同时,银监会高度关注不良贷款问题。监管层认为当前银行不良贷款问题正出现两个趋势变化:一是未来一段时期不良贷款的规模可能还会继续攀升。二是不良贷款的偏离度有所上升,“商业银行贷款五级分类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实。”

    货币政策难题:基建与房地产拉锯

    尽管受到存款大幅波动的影响,4月份最后9天,四大行仍加快了信贷投放节奏,拿下1100亿元的新增份额,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尽管四大行新增贷款弱于预期,但整体银行业表现仍然突出,全月新增贷款仍在8000亿上下。

    从今年1季度开始,在实体经济复苏尚未看到拐点的情况下,银行业一直在问,如此多的钱到底投向了哪里?

    “贷款需求相当旺盛,尤其是境内的个人住房贷款、信用卡贷款、公司贷款。对于建行来说,新增需求主要来自正常的产能扩张需求。”1季度业绩分析会上,建设银行管理层如是表述。

    在建行看来,今年以来,中长期贷款占比较高,新增贷款主要投放于固定资产和项目贷款,制造业贷款占比则最低。

    简单说,银行信贷大量投向了基础设施行业和房地产等固定资产投资领域。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部分中小企业信贷政策愈来愈紧,原则上不允许借流动性贷款偿还利息,这导致了中小企业逾期贷款大幅上升。
   
    如此背景下,商业银行越发谨慎。以建行为例。截至3月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7176亿,比年初减少276亿。一方面,部分企业经营困难,正常的贷款需求萎缩,另一方面,趋向谨慎的商业银行也正在控制信贷资源投向不符合条件的企业。

    5月6日,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财苑)指出,经济增长的下行风险,以及债券市场监管风暴对地方融资平台的扩张限制,加大了货币政策朝着放松方向微调的压力。不过,他也指出短期内货币政策显着放松的可能性小。

    在经济学家看来,今年一季度的经济增长,除了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投资增长较快,其他经济活动扩张乏善可陈。正如彭文生指出的,基础设施投资保持高速增长是今年稳增长的重要力量。城投债是地方政府基础设施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3月城投债发行近1300亿元,创历史次高点。在当月债券融资大幅上升的情况下,城投债占企业债融资量的比重仍然在高位。

    然而,近期密集的债市监管风暴有可能使得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所发行债券的销售难度大增,从而导致基础设施投资增速面临放缓的风险。

    “另一方面,货币政策仍然受到房地产泡沫的制约。目前房地产的投资性需求还较大,降低基准利率无疑将刺激房价进一步上升的预期。”彭文生对近期市场频频传出的降息传闻如是回击,除非有进一步的结构性调控政策来抑制房地产泡沫的扩张,否则货币政策难以大幅放松。

    不良双趋势:持续暴露与偏离

    4月份信贷增长低于预期,也与银行体系存款大规模波动密切相关,银行季末“冲时点”现象变本加厉:来自监管机构的数据显示,3月末存款余额较当月日均存款余额高出4万亿元,差距较上月扩大2.5万亿元。

    在经济复苏拐点尚未出现,货币政策走向不明的背景下,令人不安的是,中国银行体系不良贷款已经连续六个季度攀升。

    分地区看,新增不良贷款仍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以温州为例,3月末,温州银行业不良贷款额286.11亿元,比上月新增12.12亿元,比年初新增23.26亿元。从分类看,股份制银行不良率为5.18%,高于国有银行的4.5%和城商行的1.96%。其中,不良率最高的广发银行温州分行为9.83%。

    从分行业看,大部分新增不良贷款集中在钢贸、光伏、船舶等行业,信用风险还在向化工、建材、有色金属、风电、工程机械等行业扩散。

    在监管机构看来,当前银行不良贷款问题出现两个趋势性变化。一是未来一段时期不良贷款的规模可能还会继续攀升。随着经济增速逐步回调,过去高增长所掩盖的问题、矛盾和风险会“水落石出”,银行业将面临经济增长转段的考验。二是不良贷款的偏离度有所上升。为应对内部绩效考核和外部监管考评,部分银行隐瞒不良的现象比较突出。

    “去年二季度以来,商业银行逾期贷款规模持续大于不良贷款,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与不良贷款之比也较历史平均水平明显上升,反映出贷款五级分类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实。”上述监管人士告诉记者。

    之前召开的银监会季度经济金融形势通报会上,银监会指出,首要任务是提高贷款五级分类准确性和资产质量真实性。相比真实暴露的不良贷款,隐匿的风险对银行危害更大。

    “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对贷款五级分类真实性进行全面自查,有针对性地改进绩效考核机制,鼓励和引导分支机构对风险早发现、早介入、早处置。”上述监管人士透露,未来,银监会还将进一步落实不良贷款“双控”目标,即加强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双控”管理。(21世纪经济报道)